相關知識
機器人創業看起來熱鬧,實則令人憂心。這兩年里,在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的扶持政策推動下,國內掀起了一股機器人創業熱潮,有相關數據顯示,截至2014年底,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數就已經高過4000家,2015年,國內109億元的機器人市場中,國外機器人的份額達85%,產值達到92.5億元;國產機器人的份額為15%,產值約為16.4億元,但這比2014年11%的份額高出了4個百分點,中國機器人企業在兩年時間內就已經增加了300多家。
目前機器人創業普遍面臨著技術不成熟,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訓練不充足,產品做出來得不到市場認可,以至于客戶不愿買賬等問題。這其中不僅有技術積累等客觀原因,創業者本身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,比如認為自己做出來的機器人能給用戶提供某種用途,而結果是用戶根本不需要或者覺得根本不值這個價錢。功能達不到人們需求是許多智能硬件的困境,不少人人也認為目前的機器人創業還「為時過早」。機器人發展的道路是漫長的,而我們所達到的程度也就在起點的不遠處,將目前的機器人應用到對應需求程度的領域里,或者創新的應用方式也能讓其「物盡其用」,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。我們今天為大家從從機器人的三個主流類型:工業機器人、服務機器人、人工智能,分別闡述各個領域存在的困境和機遇。
工業機器人
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(瑞士 ABB、德國Kuka、日本FAUNC、日本安川電機)均有著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,相比之下,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相對滯后,技術基底薄弱許多,且普遍被這幾個難題所困擾:
使用門檻高:工業機器人的操作相對復雜,不易上手,一般在使用工業機器人之前,都需要對操作人員進行為期半個月左右的培訓,教育成本高。
技術門檻高:機器人的整體價值鏈為核心技術研發——核心零部件制造——機器人制造——機器人應用——維修服務,其中前三個均屬于人才、資金、技術密集型領域,事實上目前只有有資金和技術積累的大企業能駕馭。機器人的核心五大部分為:控制器、減速機、伺服系統、核心算大以及系統解決能力,就目前國內的情況而言,國內只掌握了后兩個機會,而前三個工業機器人部件,則99%都需要從國外進口;
成本高:國內工業機器人在技術、質量、批量都不具優勢,機器人的硬件成本和系統成本(安裝、調試)基本為 1:1,總的來說,工業機器人研發和部署占成本的絕大部分。
自主機器人的速度不夠:隨著傳感器的增多,比如引入視覺、力控、觸覺,以及對各種信息的處理與融合機器做出相應決策,都會大大降低機器人的速度,也就跟今天的無人駕駛一個道理。
ROKAE機器人公司CTO韓峰濤幾個角度提出了國內工業機器人的機會:
1、降低使用門檻:研發新的機器人示教方式,讓普通人經過很少的培訓就可以使用機器人開展工作。
拖動示教:市面上人機協作機器人越來越多,人們對拖動示教也越來越熟悉。目前在業內已經有不少成熟的方案,例如 UR,Rethink等,但是國內廠家還沒有拿出成熟的類似產品。這種示教方式是可預見的近期內,人機協作機器人性價比高的示教方式,如果一個團隊擁有好的技術,可以考慮這個方向,但是應該注意的是,安全性是協作機器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,其重要程度甚至要高過拖動示教,打算做協作機器人的團隊,必須要做好機器人的安全功能。外部示教:近有很多使用商業的手勢傳感器來控制機器人的,例如 LeapMotion和Kinect等(NASA曾經利用它們操控過太空機器人)。問題在于這些傳感器的精度不高,短期內可能無法用于工業生產。以下是NASA利用Leap Motion操縱太空機器人的一段視頻:
語音示教:目前工業機器人的運動命令比較簡單,因此可以保證語音命令有非常高的識別率,縮短操作時間。另外,國內的主管部門和機構也可以組織類似SMErobot™的聯合開發計劃,推進國內機器人發展。SMErobot™是由歐洲多個廠商和科研機構聯合進行的SMEs(Smalland Medium Enterprises)計劃,針對機器人在中小企業的應用進行了許多項針對性的研究。
2、降低機器人的成本:包括降低機器人本身的成本,研發低成本機器人,以及機器人的部署成本,即從裸機到能在生產線上正常工作。
降低產品成本:對于 SMEs來講,機器人的成本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考慮因素。很多對機器人性能要求不是非常高的場合,使用國產部件替代進口部件,結合本土化的設計,制造低成本的工業機器人整機,提供走量的產品,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方向。
降低部署成本:熟悉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行業的人應該知道,終的企業用戶部署機器人的花費大概是機器人出廠價的 3~4倍。在新興的行業(如3C,醫藥,食品)中發掘需求,提供從整機到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,降低企業用戶的機器人引入成本,有一定的前景。難點在于尋找一個好的應用行業,并針對該行業的特點打造適合的機器人產品,盡早切入,爭取先發優勢。
3、在機器人技術研發、零部件、制造都不占優勢的國內,機器人應用將是一個不錯的機會,比如工業機器人的商業用法。工業機器人不僅僅只能在工廠使用,如果你有做夠的藝術細胞,可以考慮一下用機器人來實現非常炫酷的演示/廣告效果,以下是一些實例:使用工業機器人拍電影:Bot&Dolly(已被Google收購)的一個知名成績就是使用工業機器人幫助拍攝了『Gravity』。使用機器人來做展臺方案:MESODigital就曾用ABBIRB120為寶馬做了一個非常炫酷的展臺。好萊塢的 Universal Studio用KUKA的重型機器人做的類似于「速度與激情」的展示,也很震撼。上面的這些應用,主要通過成熟的機器人來實現,對機器人的研發技術沒什么要求,但對創意的要求非常高,嚴格來講,屬于「機器人+」方向的創業。
服務機器人
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里面,家庭是一個較大的切口,現在市面上的家庭服務機器人也是層出不窮,如掃地機器人、兒童教育機器人、家政服務機器人等。對于成人來講,他們不是不需要機器人,而是以現在的技術和成本,短時間內(5年到10年)做不到便宜、好用的成人機器人。其實大家并不是只一味追求酷炫的「機器人」,他們往往關心兩個問題,一個是價格,另一個是用處。如果這兩點都不能滿足,那就意味著產品即將夭折。例如,公司高層一般都會配備一位秘書,用以完成不那么高級的、但是需要足夠智能和靈活的任務。秘書會根據對上司的了解,將日常任務完成好,如訂機票、酒店、準備好出行所要攜帶的文件、物品。也就是說,我花錢買的是省心和服務,而一個機器人無法靈活處理事情并且達到我所要的結果,甚至讓我更操心,這種機器人買還是不買?也就不言而喻了。服務機器人
民用機器人市場就剩下老人和小孩,老人普遍存在行動不方便、孤獨、安全保障等問題,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國情下,老人看護機器人市場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。韓峰濤認為,服務機器人的終方向還應該是人形機器人,日本在這方面就走在了前列,例如本田的 Asimo,KAWA的KPP系列等,但從功能性角度講,它們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,軟銀的Pepper偏重于老人的情感陪護,并具有強大的人工智能,但除了語言溝通,其基本不具備動手干活的能力,相當于平板加上兩個輪子。而在機器人靈活性不足的情況下,養老院這種相對單一的場合,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至于目前市面上做個卡通的外殼,內嵌了語音搜索引擎就號稱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產品,韓峰濤表示并不看好,它們的功能相當于手機、平板上的Siri和cortana,而且這些設備也只能就擺在桌上占地方,但如果給兒童充當陪護和教育類機器人,那就可另當別論。
聯想之星合伙人劉維有著六年智能機器布局的行業經驗,在這過程中,他需要整合許多人工智能底層技術以及機器技術,而領先的東西往往都不成熟。劉維則表示,他們只能順著人工智能去尋找,在這個領域剛開始的時代里,這一條道會是 10-20年的機會。而我們有一個喊了幾年的口號:「物理世界數字化,數字世界可理解化,理解之后智能化」,從這個角度來理解,現在的人工智能進展還太少。物理世界數字化還有極大可為,包括針對人體、針對集裝箱這樣的物體剛開始發展的傳感器。而機器人即使擁有了傳感器之后也還有太多東西不能理解,比如行業數據、商品,比如對醫療影像數據的理解,輔助傳感器,對人體行為、動作,非靜態的東西的分析;因此數字世界的可理解化,也還不到百分之一。后智能化,每一個業務場景的智能訓練,都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人工智能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,與工業機器人的胳膊相結合,也就成為人們想象中的機器人。韓峰濤認為,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訓練,也需要非常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,而好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會誕生在創業公司,就如當今搜索引擎的局面一樣。在以后,將有1~2個行業巨頭提供人工智能平臺,而其他公司在這個平臺做一些二次開發,比如機器人版的鋼琴家、廚師、碼農等。
所屬類別: 相關知識